7月18日,由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2025年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教指委委员、全国27所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部分计划申报设点高校及相关行业企业代表,共计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培养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共同谋划知识产权专业学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雷星晖主持
研讨会上午环节由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同济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雷星晖主持。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志成,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上海市教委二级巡视员郁能文,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出席会议并致辞。
张志成指出,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是培养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规模,进一步健全专业学位发展机制,重点在优化授权点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育人、加快课程教材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将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打造成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芮文彪表示,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以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为目标,全力推动知识产权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芮文彪提出,要依托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学科优势,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构建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并通过高校与企业、法院、国际组织共建实训基地,打造真实教学场景,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郁能文致辞
郁能文指出,2024年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4所高校新增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上海市知识产权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为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求,市教委印发了上海高校国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平台作用,落实市政府提出的扩规模、提质量、精准培养和数字化转型等部署要求,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吕培明表示,作为教指委秘书处依托单位,同济大学始终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学校将充分发挥理工科与国际合作优势,构建“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发展涉外知识产权、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三大方向。未来,同济大学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校企合作,拓展国际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教育标杆。
研讨会期间,教指委官方网站(https://mip.tongji.edu.cn,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正式发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人事教育部二级巡视员、教指委副秘书长伊直与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共同启动教指委网站。
研讨会代表发言环节中,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马一德教授指出,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法学范式,构建“产业知识产权学院”新型培养模式。他认为,知识产权教育应回归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马一德呼吁,建立产教融合考核委员会,将企业实践成果作为学位授予的核心标准,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专利导航、技术转化等实务。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党建伟副院长介绍了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专硕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同济大学依托学校“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战略,构建“核心课程+特色方向+国际模块”的课程体系,探索“学术+实务”双导师制,邀请华为知识产权部负责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等担任行业导师,通过案例研讨、模拟法庭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伟教授提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技术+法律+商业”三维能力体系。他建议高校增设“知识产权经济学”“技术转移与商业化”等课程,引导学生从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法律保护等多维度分析问题,推动知识产权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厦门大学林秀芹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懂技术、通法律、善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林秀芹提出,高校应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专利布局、技术转化等实务,例如通过模拟公司运营、专利池构建等项目,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能力。同时,她还建议,应建立知识产权人才的国际认证体系,推动中国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玉烨教授提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产业洞察力和实践能力,强调“技术+法律+管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她指出,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与管理,需要在系统学习法律规则的基础上,结合专利布局、商业转化等实践能力推动产业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戚湧教授指出,数字化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方向。他介绍,南京理工大学正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全球专利数据,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技术竞争情报。实践基地建设应注重“场景化教学”,例如模拟知识产权法庭、企业知识产权部等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实务能力。
江苏大学唐恒教授分享了知识产权案例库建设的经验。唐恒指出,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江苏大学正与法院、企业合作开发“知识产权经典案例库”,涵盖专利无效宣告、商标侵权诉讼等典型场景,并配套开发教学视频、分析工具包等资源。她建议,教指委应推动全国案例资源共享,建立“知识点-案例-课程”联动机制,提升教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毛昊主持会议
研讨会下午环节包括“专业学位建设经验交流”和“专题研讨”两个环节,由教指委秘书长、同济大学毛昊教授主持。
在交流环节,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委会主任王正志从用人单位角度指出,当前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文书表达能力薄弱、复合型知识储备不足、理论与实务脱节等问题,建议高校通过系统性实务培训弥补培养短板,并倡议设立中长期竞赛机制以促进学以致用,同时呼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蔚来集团副总裁兼全球总法律顾问高岗结合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强调知识产权人才需兼具多领域技术理解、职业化素养及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提出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并深化产教融合,尤其需关注全球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能力的培养。
重庆理工大学苏平教授聚焦招生考试问题,提出通过差异化定位、精准宣传策略吸引优质生源,建议鼓励理工科背景学生报考并优化复试考核机制,同时建立生源数据库与持续改进机制以提升培养适配性。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于波副院长强调“法经管融合”的差异化定位,通过双师型师资和国际化课程体系打造实务型人才,并通过非全日制招生与自主命题实现特色化发展。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袁真富院长结合招生实践,分析了自主命题难度、生源结构偏差与实践平台不足等挑战,提出“金专计划”强化理工科学生专利实务能力,并通过“求真计划”激励学术研究,探索体制外实践路径。
知识产权出版社文史编辑室宋云主任从教材建设角度提出应当系统性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强调教材套系化与体系化建设,呼吁校企合作构建案例库与生态体系,推动教材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专题研讨环节代表
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行业导师遴选”“教材资源建设”“招生考试优化”“师资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代表建议:校外导师聘任应设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强调实务经验而非简单设定职称门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明确职责边界。教材资源建设应优先建设核心课程教材,提出分阶段推进策略,再拓展特色课程,推动教材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避免“大而全”的理论堆砌。招生考试需扩大专业学位招生宣传,精准吸引理工科生源,优化复试权重以提升选拔精准度。师资和人才培养应当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国际化不足等问题,强化实践环节与项目制学习,面向实践应用的产教融合复合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路径与职业化素养培育,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李晓明总结讲话
会议最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人事教育部部长李晓明作会议总结。
撰稿:李昕、柏杨
审核:党建伟
审定:林旻